江南大學陳愛萍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重大基礎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1CZX003),最終成果為專著《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時代、問題與批判》。課題組成員有:劉芝平、謝永康、許恒兵、李方方、石弘。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崩碚撆c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最具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這一問題在第二國際(1889~1914年)時期較為突出地展現(xiàn)出來,并成為資產階級學者否定和批判馬克思主義的借口。作為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過直接接觸或思想交流的一個特殊群體,第二國際理論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理論環(huán)境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重大問題的闡釋就是對這一重要問題的回應。
一
第二國際創(chuàng)立的初期,既是資本主義在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的繁榮和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也是無產階級通過和平方式有效爭取經(jīng)濟待遇和政治權利的時期。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迅猛提高和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較19世紀70年代之前來說,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yè)總產量增長了兩倍多,貿易總量翻了一番。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得到迅猛發(fā)展,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等壟斷組織相繼出現(xiàn)。經(jīng)濟的發(fā)展引起了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結構的變化。出于策略方面的考慮,資產階級較大地改善了工人的工資待遇和生活條件,從而使一些人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工人貴族”。資本主義社會的這些發(fā)展和變化使其固有的矛盾暫時得以緩解。與此同時,無產階級在工會運動和議會斗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通過工會組織和運動,工人的生存境遇得到了一定改善。在議會斗爭方面,歐洲各大國取得了顯著成就。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在恢復合法地位的基礎上,在議會選舉中節(jié)節(jié)獲勝,成為帝國中擁有最強大選民的政黨。在其他國家,工人運動在議會斗爭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樣,迫于工人運動的強大壓力,統(tǒng)治階級在政治上也相應地做出了一些讓步。這樣,通過合法手段,工人逐步獲得并不斷擴大了選舉權,甚至不少工人政黨和社會主義團體的代表進入立法機構,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議席;谶@些“和平”景象,資產階級社會學家把這一時期稱為資本主義“和平發(fā)展的新時代”;對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來說,通過和平手段取得的成就也令人振奮,恩格斯因此認為“社會主義從一些小的宗派發(fā)展成了一個使整個官方世界發(fā)抖的強大政黨”。
然而,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卻不得不同時面對另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現(xiàn)象與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原先的設想之間似乎存在巨大差異。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中,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必然伴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無產階級利用這一時機并借助于暴力革命才能取得自己的各項權益。而實際上,無產階級更多的是通過和平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與資產階級似乎能在資本主義的“和平景象”中“和諧共生”。如何解釋這一現(xiàn)象?在無產階級斗爭條件發(fā)生變化了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能適應革命實踐的需要?這些疑問無疑是當時無法回避的重大理論課題。與現(xiàn)實挑戰(zhàn)相應,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也經(jīng)受著考驗。在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較長時期內,馬克思、恩格斯注重強調經(jīng)濟的決定作用,對政治等上層建筑的地位及作用關注較少。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無產階級斗爭條件的變化,政治和思想等因素在壯大無產階級力量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根據(jù)社會現(xiàn)實的變化重新闡釋歷史唯物主義成為當時馬克思主義者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這一問題隨著新康德主義、經(jīng)濟決定論等各種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誤解顯得格外迫切。
二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現(xiàn)象和理論挑戰(zhàn),晚年恩格斯首先做了回應。在實踐層面,他根據(jù)無產階級斗爭條件的變化,將合法斗爭的短期策略與暴力革命的基本原則結合起來;在理論層面,他針對變化了的社會現(xiàn)實和對馬克思主義的種種誤解,重新闡釋和完善了歷史唯物主義,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意義,并突出了觀念力量的相對獨立性及能動作用。恩格斯的回應使他如麥克萊倫所說的那樣“令人敬佩地發(fā)揮了新興的馬克思主義運動的理論導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為第二國際理論家指明了方向。恩格斯的回應同時是也開放性的,這為第二國際諸理論家留下了諸多解釋空間。隨著社會現(xiàn)實的進一步變化,第二國際理論家在理論與實踐上依然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正如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維克多·阿德勒所慨嘆的那樣:“總的說來,我只看到恩格斯的逝世給我們留下的困難,老人本來也可以做到使我們在進行‘修正’(只要是必須的)時容易一些。如今我們只得自己辛辛苦苦地去做了!
如何對現(xiàn)實與馬克思主義做出正確判斷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革命方式,是第二國際理論家面臨的首要問題。第二國際理論家內部在此問題上大致出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觀點。伯恩施坦等人認為當時的社會情況與馬克思主義學說產生時相比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因此主張在實踐上放棄暴力革命的方式走社會改良的道路,在理論上用康德倫理學“補充”馬克思主義。盧森堡等人則認為,當時的社會性質與馬克思在世時相比沒有發(fā)生實質性變化。因此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觀點,而無須調整?即幕热瞬扇×艘环N折中的立場:在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策略上,他們實質上采取了與伯恩施坦等人相同的取向;在理論上則與盧森堡等人一樣,主張堅持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原則。
如何理解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第二國際理論家面臨的第二個重要問題。這是他們從世界觀層面進一步論證其政治主張的必然要求;趯︸R克思主義的理論定位以及對馬克思主義與哲學之間關系的不同理解,第二國際理論家在闡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多重路徑。其中,有以考茨基、梅林為代表的歷史唯物主義闡釋路徑,以伯恩施坦、麥克斯·阿德勒為代表的新康德主義闡釋路徑和以普列漢諾夫為代表的辯證唯物主義闡釋路徑。此外,在歷史唯物主義闡釋路徑中還暗含了兩種特殊的闡釋方式,雖然在當時的影響不夠大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卻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是拉布里奧拉的實踐哲學和盧森堡的歷史辯證法兩種闡釋方式。不同闡釋路徑之間既相互區(qū)別又有一定聯(lián)系,各條闡釋路徑內部具體的理解方式也存在分化,這些錯綜復雜的闡釋理路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這一時期的獨特特征。
如何理解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也即人對于外部世界的能動性問題,對于第二國際理論家來說,不僅僅是理論問題,更是關系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獲取政權的重大實踐問題。他們對于此問題的探討主要是圍繞社會與自然、社會中精神性因素與物質性因素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展開。
第二國際理論家對自然及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理解側重點各不相同:由于深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考茨基立足于自然,尋求自然與社會、動物群體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似性或一致性,以使社會趨向于自然;普列漢諾夫強調地理環(huán)境通過生產力這一中介對人類社會的決定性作用,他因此始終堅持“從自然條件對社會關系的影響這方面去考察人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不同于前兩種方式,拉法格和梅林把自然納入社會歷史中進行闡釋,前者認為自然只有通過生產過程才能在人類社會史中起作用,后者則更進一步,主張與人有關的自然只能是作為生產方式的條件而存在的自然。在這些理解方式中,雖然某些觀點與馬克思有契合之處,但在本質上最終都落入了費爾巴哈的懷抱。
在人的主體能動性及其與物質性因素之間的關系問題上,第二國際諸理論家以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經(jīng)典論述為依據(jù)闡發(fā)了自己的看法。梅林以物質生產方式為核心,在強調經(jīng)濟因素對于觀念力量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有限地闡釋了精神的能動作用,但對于精神因素本身及其能動作用的發(fā)揮基本沒有涉及。庫諾通過闡釋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與物質生活過程之間的關系,闡發(fā)主體對于物質生活的依賴性和相對獨立性?偟膩砜,庫諾與梅林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雖然都意識到了精神因素的重要性,但沒有從實踐層面進行論證和回應。與此二人不同,普列漢諾夫強調了意識的能動性。他把社會心理納入社會歷史的研究領域,提出了以社會心理為中介的“五層次論”,并著重論述了社會心理以及反映社會心理的各種思想體系?即幕鶆t更進一步,明確將理論與現(xiàn)實的斗爭實踐結合起來,闡述了意識對于無產階級斗爭的重要意義。
如何理解觀念因素特別是倫理因素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的作用,也是第二國際理論家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隨著新康德主義的逐漸興起,這一問題對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而成為關系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新康德主義中的倫理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是某些永恒的倫理原則的實現(xiàn),其理論基礎應該是康德倫理學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可以通過民主的方式、在資本主義內部逐漸實現(xiàn)。新康德主義者的觀點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部引起了不同的反響:伯恩施坦等人接受了這些觀點并全面批判了第二國際的實踐策略和理論基礎;梅林、普列漢諾夫、盧森堡等馬克思主義者則嚴厲地批判了新康德主義者和伯恩施坦等人的主張;而在考茨基和庫諾看來,單純批判不能有力地回擊新康德主義者,也不足以澄清人們思想上的迷霧,只有從揭示傳統(tǒng)倫理學的理論困境入手,依據(jù)散見于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倫理觀點構建起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考茨基在《倫理與唯物史觀》中,依據(jù)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論述,從揭示傳統(tǒng)倫理學的理論困境開始著手建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庫諾則依據(jù)散見于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倫理觀點,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倫理觀。
三
第二國際理論家是否正確把握了馬克思哲學的本真精神?這一問題關涉到他們的理論在當時可能產生的實際效果,因為他們能否正確回應現(xiàn)實,能否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正確的精神動力和理論指南,取決于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國際內部的拉布里奧拉和盧森堡雖然沒有明確否定第二國際其他理論家的觀點,但從他們的理論來看,實質上是一種來自第二國際內部的反叛與超越的嘗試。拉布里奧拉把馬克思哲學解讀為實踐哲學的基礎上,以現(xiàn)實的人為出發(fā)點,圍繞著“歷史”概念來闡釋歷史唯物主義。盧森堡把馬克思哲學解釋為一種辯證的思想方法。對馬克思辯證法的闡釋與創(chuàng)新是她理論中的一個亮點,也是她試圖超越同時代理論家的關鍵之處。列寧明確地批判了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并試圖通過探討國家與革命之間的關系,恢復馬克思學說的革命本質,以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以盧卡奇、柯爾施和葛蘭西等為代表的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展開了對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他們認為,第二國際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的“庸俗化”理解,完全脫離了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從而嚴重“肢解”了作為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因此,為了解決新形勢下的無產階級革命問題,他們嚴厲地批判了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一致提出必須重新闡釋馬克思主義,以恢復其“革命性質”。
在該成果看來,第二國際就其本身而言,并沒有真正解決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出場路徑問題,但他們對此問題的艱苦探索和由此取得的經(jīng)驗及教訓對于我們解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出場路徑問題是有相當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