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特聘教授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專項“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18VXK001)階段性成果】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沒有發(fā)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蓖瑫r,他號召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無論真理標準大討論,還是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哲學社會科學從來沒有缺位。正如白俄羅斯前副總理托濟克指出的:“中國共產黨在開辟通往真理的道路方面不僅依靠馬克思主義,還依靠數千年的中國哲學思想和社會科學成就、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并認真傾聽人民的心聲。”他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召開五年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哲學社會科學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貢獻日益彰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各項建設也取得許多進展。譬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指引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自主原創(chuàng)能力不斷提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專業(yè)性建設、系統性構建、特色性發(fā)展都有明顯推進;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深厚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為堅實基礎的中國特色知識體系建設日漸成形;中國特色哲學基本理論研究多維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的知識體系逐漸成形,反映中華民族特點的歷史學、民族學、語言學研究成果豐碩;許多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冷門“絕學”如考古學、敦煌學以及漢字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成就突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也有明顯提升。不過,與中國悠久的文明傳統、日漸增強的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相比,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生產力、傳播力、影響力仍有待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投身于進一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征程之中。
從實質上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為了探究歷史規(guī)律、總結實踐經驗、回答時代之問、回應人民需要,我們必須完成好這一重要任務。
第一,哲學社會科學是對社會發(fā)展問題的梳理與總結,對時代精神的凝練與升華。因此,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基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實現民族復興戰(zhàn)略目標,探究發(fā)展機遇、挑戰(zhàn)、路徑的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心懷“國之大者”,把握發(fā)展大勢,不負時代使命,在學術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新上乘勢而上、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凝練思想、形成理論、策劃方案、建言資政、貢獻智慧。實際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也一直在發(fā)揮這樣的作用。哲學社會科學是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回應,但也因思想的系統化和創(chuàng)造性特征而反過來塑造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趨勢。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亟須為延續(xù)、拓展民族復興的戰(zhàn)略機遇而工作。所謂“機遇”,由“機”和“遇”兩個字組成!皺C”可理解為機會、機緣;“遇”則意味著人們是否可以遇到機會。在風云際會中是否能夠抓住機緣,這需要理論的敏感。歷史進程中的行為主體——個人、群體、民族、國家,一方面需要適時地遇到機遇,即具備良好的客觀環(huán)境和條件,另一方面需要很好地把握、利用并維護這種機遇,才能形成現實的歷史機遇期。人類是歷史活動的積極主體,即使客觀條件不理想,人類也能夠創(chuàng)造條件開辟發(fā)展新的機會;反之,即使有了機會因緣,主體不能適時地加以把握,機會也可能轉瞬即逝。哲學社會科學可以在發(fā)現機遇、把握機遇、延續(xù)機遇方面發(fā)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往往得益于以更廣闊的眼界去觀察問題。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回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描繪符合當今時代特點的世界圖景的需要。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但是在近代卻“落伍”了,這種“落伍”在一定程度上是思想眼界局限的結果。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生產方式和殖民主義,不僅推動了西方思想眼界的拓展,而且激發(fā)了歐洲文化的活力,西方文化伴隨著資本主義所促成的“世界歷史”進程而成為強勢文化。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通過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迅速趕上了世界發(fā)展的潮流。以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崛起,改變了國際力量的對比,世界格局正發(fā)生深刻變化,中華民族的思想視野和文化眼界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與廣度。與西方文化上“自我優(yōu)越感”所造成的“自我限制”相比,中國人在文化上表現出更加自信、開放、包容的氣度。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敘述這個偉大的歷史轉變過程,并且通過理論研究進一步拓展我們的思想視野和理論深度。
第三,任何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都是民族精神精華的結晶。因此,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在當代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激發(fā)文化活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崛起,不僅是經濟發(fā)展的進程,也是綜合國力提升、思想文化活力迸發(fā)的過程。在綜合國力中,思想文化的視野、理論研究的深度、學科的解釋力、學說的說服力、話語的影響力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有的西方學者如吉爾·利波維茨基和塞巴斯蒂安·夏爾也認識到:“一個社會不應局限于物質生產和經濟交流。它不能脫離思想概念而存在。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種‘奢侈’,對它可有可無,而是集體生活自身的條件。它可以幫助個體彼此照顧,具有共同目標,采取共同行動。沒有價值體系,就沒有可以再生的社會集體。”由此可見,中華文化的復興,更需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在“中國制造”的概念中,不僅包括琳瑯滿目的物質產品,也應該有各種理論概念和觀念學說。
第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良傳統,馬克思主義也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為目標。因此,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服務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追求的需要。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實質上是由其國民素質所決定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應當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觀念、拓展理論視野,以便服務于提高國民素質、將中華文明推向嶄新境界的需要。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是改善,就越是需要更加公平、更有尊嚴、更有意義和文化內涵的美好生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在服務人民中發(fā)展自己,反映人民的心聲,并且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水平推向新的境界。
在當代中國,我們面對的主要歷史性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決定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路徑。
首先,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發(fā)展的學說,我們應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奠定理論基礎,明確發(fā)展方向。同時,我們也應保持對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持續(xù)關注,基于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確保思想性和方向性;還要鼓勵學者勤于開展自主性探索,敢于質疑現有理論,勇于開拓新的方向,從而形成更具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和發(fā)展活力的理論。
其次,我們開創(chuàng)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出的問題中總結經驗教訓、凝練理論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反映時代的要求、實踐的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告誡的,“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只有以社會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觀點,才能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廣泛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以及黨的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guī)律性的新趨勢。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的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要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從中國現實的實踐出發(fā)、聆聽時代的呼聲,才可能取得成績、獲得成功。
再次,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多年而歷久彌新,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思想文化傳統,在發(fā)揚光大中華文明的時代進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鍛造話語特色。近代以來,伴隨西方的崛起和全球性殖民活動的擴張,現代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因此帶有明顯的西方色彩或烙印。然而,隨著發(fā)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和國際格局的變化,西方學術體系的包容空間和解釋力已經發(fā)展到了臨界點。過去西方理論是借助發(fā)展階段的落差獲得其優(yōu)勢地位,但現在卻在害怕被超越的境遇下充滿焦慮,由此開始出現“內卷”和“繭房”現象,不愿意看到發(fā)展中國家新進展帶來的“差異性”。因此,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能只是跟在西方后邊模仿,而應該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而要自主創(chuàng)新首先就要深深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進展。比如,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作為基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需要傳統文化和思想資源的滋養(yǎng),根深才能葉茂。
最后,我們身處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廣泛吸納世界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國際哲學社會科學的交流互鑒中豐富思想、彰顯思想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我們應該植根于中華文化傳統,但是中華文化傳統本身就是包容開放的,而且是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日益豐富發(fā)展的。只有廣泛吸納世界文明成果,我們才能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與此同時,基于中國立場、中華價值、中國視角對世界哲學社會科學做出有中國特色的回應、創(chuàng)立有中國風格的建樹、形成有中國氣派的影響,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一條重要途徑。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正在推進“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必須反映這一歷史進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因此,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強化主體性和原創(chuàng)性,從而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行穩(wěn)致遠。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