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首席專家,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顧海良
2005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原來分散在不同學科的各個二級學科,有了共同的學科歸屬;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也有了更具凝聚力的學術平臺和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點布局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邁上新臺階。特別是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置于重要位置,使其充分發(fā)揮了在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中的先導和領航作用。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鼓舞下,隨著學科支撐日益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越來越有生機活力,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zhì)和能力不斷提升,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種朝氣蓬勃、積極有為的態(tài)勢,吸引了更多青年學者踴躍投身,為實現(xiàn)學科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這些年,我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擔任博導,感到這幾年錄取學生的整體狀況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學生對學科的認同、學科研究的思想自覺和專業(yè)自覺明顯提高。讀博期間,很多學生自覺選擇難度較高的主題作為科研方向,“在馬言馬、在馬信馬”漸成風氣。
青年學生對學科的認同程度決定了學科的未來前景、發(fā)展趨向。以前,有的學生只是把這個學科當成“跳板”,“合約”到期就“一拍兩散”;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把推動學科建設作為目標,在學科發(fā)展中達成自我發(fā)展,讓人感受到了可喜的變化。
5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堅持以學科建設、學風建設、隊伍建設為基礎,以理論創(chuàng)新、體系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為根本,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日漸火爆,“鹽的力道”和“糖的味道”越來越足,為廣大青年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
5年來,中國學者主動參與國際范圍內(nèi)馬克思主義理論重大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術交流、合作研究能力,也面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的研究成果與水平。
怎樣讓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走向世界?首先要讓世界了解中國。我參與了兩屆由北京大學主辦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感受到了明顯的變化。以前,國外學者大都是帶著“講課”姿態(tài)來的,而現(xiàn)在,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開始專注傾聽中國聲音。在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上,埃及經(jīng)濟學家薩米爾·阿明就坦言,“我非常認可中國學者創(chuàng)立的中國發(fā)展理念,我會對我原來不完整的觀點加以補充”。我想,正是得益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讓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才隊伍迅速成長,才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青春密碼,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蓬勃活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盎然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