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韋春喜:秦漢文書行政制度與公牘文寫作

韋春喜2022年08月02日11:1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文書行政制度視域下的秦漢公牘文研究”負責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文書行政是中國古代基本的行政運作制度,是國家相關政策法令的頒布、執(zhí)行,各方面政務的處理,各級政府機構的信息溝通等主要以文書方式來進行的一種制度,主要形成于秦漢時期。此時期,古代社會實現了從王權向皇權政治形態(tài)的轉變,以郡縣制為主的新型政體因之得以形成。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與新型政體的建立為文書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礎。同時,秦漢還有比較完善的交通網絡、文書行政律法、文書傳遞系統(tǒng)等。文書行政制度因之能在這一時期得到充分實施,在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一統(tǒng)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墩摵狻e通篇》云:“漢所以能治九州者,文書之力也。(漢)以文書御天下!彼约戎赋隽嗽撝贫鹊闹匾我饬x,也道出了公牘文在制度運行中的關鍵作用,即該制度的有效運行以公牘文的書寫與創(chuàng)作為前提。

公牘文體構建。公牘文是指中國古代朝廷、官府通常使用的公事文,包含詔、令、奏、疏、表等類型,其書寫與創(chuàng)作更多地受到文書行政制度的影響。

秦漢王朝要通過文書行政制度維護皇權意志與大一統(tǒng),必須確立文書行政所用的文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完成天下一統(tǒng)后,著手構建能滿足皇權政體需要的上下行公牘文體體系。關于下行文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改“命為‘制’,令為‘詔’”!懊薄傲睢痹窍惹匚捏w,其使用者的身份并無明確規(guī)定,天子、諸侯、士大夫等均可使用!爸啤钡谋玖x為裁斷、控制的意思,并非專門的文體名稱。據《釋名》卷六:“詔,照也。人暗不見事宜,則有所犯,以此詔示之,使昭然知所由也!笨芍霸t”除了詔告之義外,更蘊含著君主圣明、能使眾庶知其所為的意思。這兩種文體專供皇帝使用,其名稱蘊含著強烈的皇權獨尊與皇帝至圣的文化意識。關于上行文體,先秦時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稱“上書”,而秦朝則把臣下上書改稱為“奏”。從字形、字義上,“奏”既蘊含以手恭敬、懼畏地進獻的意思,也有臣下之言微不足道的含義。這種文體取名有鮮明的尊君卑臣的色彩,體現了皇權政治文化訴求。

漢朝適應文書行政制度要求,更重視公牘文體構建。漢初時期,儒士叔孫通主持了頗具規(guī)模的禮制建設!段男牡颀垺ぴt策》篇云:“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章表》篇:“秦初定制,改書曰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zhí)異!北敬味Y制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立足文書行政需要,確立了“策”“制”“詔”“章”“表”“奏”“議”等上下行文體名號及其文本禮儀規(guī)范。此后,朝廷君臣所用公牘文體得以確定。事實上,秦漢時期按照行政層級與行文面向構建的公牘文體類型頗為多樣,除朝廷所用文體外,還有地方官府上、平、下行文體,諸如府郡奏記、奏箋、教、報書等。另外,不同行政場合也有不同的文體類型,如語書用于訓誡,舉書用于檢舉違法亂紀,視事書用于報告執(zhí)勤在崗情況等?梢哉f,適應文書行政制度需要,秦漢時期總體確立了古代公牘文體體系、類型。其后,古代公牘文體雖不斷豐富,多有變化,但總體格局奠基于秦漢時期。

公牘文風演進。政治制度是為維護統(tǒng)治者根本利益而形成的理性設計與硬性規(guī)制,這就決定了理性行政是文書行政制度的基本精神。立足這種精神,文書行政的主體——文吏必然以防止情感的過度蘊入作為公牘文書寫與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同時,文書行政制度深受國家思想文化崇尚的影響。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奉行法家思想,反對人的智力活動與思考,堅持“壹教”,崇尚實務而抵制虛辭,否定禮樂文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抵制文學言辭的修飾行為。秦代公牘文因之多就事論事,摒棄主體感情與浮華之詞,文風質樸無華,簡練明確。例如,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頒布的廢除謚法的制文,三十四年李斯、淳于越分別創(chuàng)作的《議廢封建》《議封建》等奏文,都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文風。

漢初統(tǒng)治者以黃老無為之道治國,對社會思想文化崇尚包容態(tài)度,文書行政制度因之打破了秦代文禁,對文辭書寫方面的要求相對寬松;同時,秦末以來,士人尚未充分適應大一統(tǒng)皇權統(tǒng)治,各地封建復國的思想意識盛行,有鑒于這種復國意識,漢初統(tǒng)治者實施封建制。這種思想意識與封建制度決定了當時社會帶有鮮明的“后戰(zhàn)國時代”性質,臣僚士子也因之頗有縱橫習氣!吨熳诱Z類》卷一三七評賈誼云:“終是有縱橫之習,緣他根腳只是從戰(zhàn)國中來故也!彼u就道出了漢初的這種習氣。上述因素決定了漢初公牘文多挾情勢,言政理,文風暢達恣肆,頗有縱橫之風,這在賈誼的《陳政事疏》、晁錯的《論貴粟疏》等文中有較充分的體現。

漢武帝后,來自基層的文吏逐漸成為朝廷創(chuàng)作的主導力量,文風簡潔明確,沉實平正,促成了漢代公牘文的新氣象。公孫弘的《舉賢良文學對策》就是這種文風的典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武帝時期,漢朝確立了以儒為本的國家思想意識形態(tài),文書行政制度自然以貫徹這種思想意識形態(tài)作為根本要求,公牘文也因之具有了一套主導性的敘述規(guī)制與邏輯,即其書寫與創(chuàng)作多立足于儒學名理、義理而展開。這就導致了以奏疏為代表的公牘文總體上呈現出紆徐有致、典雅平和的文風,詔令在沿襲秦代凌峻雄大文風的同時,也蘊含了溫和沖謙的風格。當然,元帝及其以后時期,隨著崇儒思潮的盛行與以經取士制度的逐漸形成,文吏作為文書行政的主體日漸儒生化,公牘文在保持理性沉實特征的同時,也出現了與簡練相對的繁詳文風。

公牘文學素養(yǎng)。公牘文書寫與創(chuàng)作是文書行政制度得以有序、有效運行的前提。這種制度決定了秦漢人才選拔必然具有鮮明的以文取士的特征。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內史雜》云:“下吏能書者,毋敢從史之事。”這說明“能書”已成為秦時選才的重要標準。據《漢書·文帝紀》,公元前165年,文帝下詔選拔賢良文學,“上親策之,傅納以言”。此次選拔確立了對策仕進的方式,開啟了以文取人的先路。到武帝時,對策已成為賢良科的定制。其后,為鑒別人才的學識素養(yǎng)、從政能力,其他科目也漸次采取對策方式,如初元二年(前47年),秀才科便實行對策之制,永始二年(前15年),敦樸科也采取此制。至東漢時,孝廉、至孝、有道等察舉諸科皆可試策。士吏立足皇帝策問而創(chuàng)作的對策文雖可單列一類,但在體性上應為“章”“奏”等公牘文體。陽嘉元年(132),尚書令左雄革新察舉,實施“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后漢書·順帝紀》)的制度。這就說明公牘寫作能力已成為影響士吏仕進的主要因素。這種選拔規(guī)則的形成是源于文書行政制度根本訴求的。

秦漢時期,官府掌握著大量公牘資源,多存有公牘文范式、范本。據陳偉主編《里耶秦簡校釋》,簡8-235云:“為式十一牒!彪杭春嗠簳,所言當是關于公牘文書的十一種范式問題。簡8-94云:“群志式具此中。”所言“群志式”當是關于各類行政事務的不同公文格式。同時,文吏熟悉公牘類型、格式、禮制用語等,是公牘書寫的主體。這就決定了士子若想具備公牘寫作能力與素養(yǎng),須到官府中擔任一定的吏職,以吏為師,學習寫作公牘文。文吏任職達到一定年限后,考核也以公牘書寫能力為主要依據,相關閥閱簡牘如EPT50·10、14等常有“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文”的評語,就證明了此點?梢哉f,正是以基層長期的公牘文訓練、實踐為基礎,朝廷文官才有高超的奏、議、表、章等公牘文寫作能力,漢代散文才能取得輝煌成就。

(責編:王小林、黃瑾)
江安县| 蛟河市| 宁国市| 永吉县| 肥乡县| 贵德县| 宁波市| 武乡县| 济阳县| 白银市| 兴国县| 若尔盖县| 循化| 北宁市| 宜州市| 通许县| 石河子市| 灵川县| 修文县| 诸暨市| 南岸区| 深水埗区| 丁青县| 曲阜市| 赤水市| 鄂州市| 宜丰县| 铁力市| 修水县| 郑州市| 阜康市| 浦县| 合阳县| 望都县| 汝州市| 黄冈市| 新安县| 盐山县| 临夏市| 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