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尚信:生生哲學的基本框架

李尚信2023年01月30日08:5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生生哲學的基本框架

作者:李尚信,系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周易學會會長

中國哲學,可以說是參贊化育之學。參贊化育,即參贊天地之化育。參贊化育的終極根據(jù)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參贊化育就是效法、輔助天地或宇宙來化育萬物和人類。在《易傳》看來,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輔助天地或宇宙來化育萬物和人類,本質上也是生生,是使萬物和人類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萬物和人類的生生。《易傳》講天地人三才,本質上是從天地人生生的功能上來講的。因此,從根本上說,中國哲學是生生之學。中國哲學要參與世界哲學對話,要為當代世界哲學作出貢獻,有必要深入研究生生哲學。

考察《易傳》和整個中國哲學,筆者認為,大致可以把生生哲學的基本框架內容概括為五個方面,即:以天地或宇宙的生生為基礎,以性命貫通為生發(fā)點,以誠仁義禮智以及格物致知為行動法則,以參贊化育為核心,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為宗旨。

以天地或宇宙的生生為基礎,是說天地或宇宙是一個生命體,是一切生命的總根源。生命是有序的和有層次的,人是萬物之靈。中國先哲強調萬物一體,萬物與人和諧共生,我們今天強調綠色生態(tài),古今一脈相承。雖然如此,萬物與人和諧共生也不是自然實現(xiàn)的,不僅需要人的參贊化育,而且也需要自然朝向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方向發(fā)展。也就是說,萬物與人和諧共生,仍然是為了人類自身生存的和諧共生,不存在脫離了人類需要的抽象的萬物與人的和諧共生。同時,我們不能滿足于傳統(tǒng)中國哲學對生命的理解,要批判借鑒和發(fā)揚西方自然科學傳統(tǒng),深入研究宇宙自然,一方面繼續(xù)探究生命的奧妙,另一方面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與增強人類生存的能力。還有,天地宇宙是生生與毀滅同時共存,我們只有全面地認識生生與毀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天道,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質與意義。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天道唯善觀念需要加以糾正,天道需要借助人的實踐需要來把握方向,而不是相反。

以性命貫通為生發(fā)點,是說萬物與人繼天而生,貫穿人性、物性于其中,我們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人性和物性,因應人性和物性來進行參贊化育。中國先哲對物質與物性的研究相對較少,而其人性論則主要是從道德的意義上來研究,且以性善論為主,宋明理學甚至把“天理”“人欲”當成對立的兩極,把物欲當成惡,這從當今時代的立場來看,是不合適的。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萬物與人性的內在結構,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到深層次的參贊化育。僅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完成不了參贊化育這一艱巨任務。今天,我們認識物性與人性,尤其應注重吸納各門具體科學的成果。道德是實踐的產物,也是進化的產物,那種把道德當成是純粹玄虛的先天“天理”的觀點,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

以誠仁義禮智以及格物致知為行動法則,是說我們要運用誠仁義禮智五德目,并通過格物致知去達成參贊化育。一是誠乃立身處事之本。從《周易》古經以“孚”即誠為首德開始,先秦諸子無不重視誠,其后歷代思想家也多重視誠。《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闭\則能行仁道,能夠關愛生命,成就生命。二是仁就是愛自己與愛他人,也就是成就自己與成就他人,就是生生。成就自己與成就他人就是生生哲學的終極目標。需要注意,這里說的“仁”,不只是愛他人和成就他人,還包括愛自己和成就自己,這是參贊化育的應有之義。但由此就引出一個成就自己與成就他人的關系問題,而且這是一個核心問題,也是一個難題,需要重點研究。三是人都是社會的人,人與人之間會發(fā)生交往交流,交往交流要有規(guī)則和秩序,這就是禮。實際上,這里是以禮來代指一切社會政治制度與管理制度以及各種規(guī)則等!墩撜Z·學而》說:“禮之用,和為貴!睒嫿ㄉ鐣恼沃贫扰c管理制度等是要保障社會的秩序與和諧。大多數(shù)個體只有在有秩序的和諧環(huán)境下才更有利于生生,所以,制度、規(guī)則是不可或缺的。但制度與規(guī)則也有合理與不合理,只有合理的制度與規(guī)則,才能有利于大多數(shù)人的生生。四是成就自己和他人需要通過義即合宜的方式來實現(xiàn)。成就自己和他人,不能只是有良好的愿望,而是要實實在在具體地去實行。然而,每個人在不同時空里的處境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了要實現(xiàn)不同個體或同一個體在不同時段的生生,其具體的措施與內容是不一樣的,是需要隨時變易和損益的。這就是《易傳》所謂“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就是義。當群體與個體的生生產生矛盾時,更有大義與小義之分。五是義要通過智來實現(xiàn)。唯變所適總會面臨具體的場境和問題,只有通過智認識了所面臨的具體場境和問題,最終才能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引入認知科學。宋明理學忽視了義的認知科學問題,以為修德就能增智,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需要進行轉化創(chuàng)新。六是有認知科學就需要格物,通過格物才能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實踐產生認識、產生理論。格物致知當然不僅僅是認知科學的問題,任何認知都要通過實踐。在格物致知即實踐產生認識的問題上,中國古代有觀象思維的認知方法,值得認真總結。中國古代的觀象思維,被中醫(yī)證明對認識有機生命整體有一定優(yōu)勢,需要加以重視,當然也有必要結合現(xiàn)代自然科學成果來加以深化理解。

以參贊化育為核心,包括參贊與化育兩個方面。參贊就是參贊天地。要參贊天地,首先就要認識天地與萬物,只有先認識了它,才能參照它的樣子去進行化育,這其實也包括了認知科學在內。其次是化育,化育包括化育什么和如何化育兩個方面;裁矗慨斎皇腔f物與人,尤其是化育人。如何化育?這里面就涉及一個義的問題,解決了義的問題,化育的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可以說,中國哲學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義的問題。參贊化育是個手段問題,但沒有這個手段,就沒有成就人這個目的。如何把手段和目的很好地結合起來,甚至使手段成為目的的一部分,應當成為生生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為宗旨,是說生生哲學的宗旨就是成就萬物與人,最終是要成就人。傳統(tǒng)哲學認為成就人就是成就人的道德,這個觀念是狹隘的。成就人就是成就人的美好生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堅持把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xiàn)代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人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都極其豐富,而且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也非常復雜,需要深入研究。還需要注意,由于人的認識與心態(tài)是存在差異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不同的人以及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內容是不一樣的,要根據(jù)不同的人和同一個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合理需求來成就他或他們。人的合理需求是有歷史性的,是與歷史發(fā)展階段相關的,要根據(jù)歷史發(fā)展的情況來認識合理需求。人們也需要通過加強學習,擴大視野,一方面挖掘自身需求,另一方面校正并形成合理需求。合理需求的問題也是生生哲學研究的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同時,在成人的問題上,需要處理好三種關系:首先是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人有需求,就有滿足需求的愿望;要滿足需求,就要有權利;要有權利,同時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所以,在成人問題上,權利與義務是一對重要范疇,就是成就一個人,要尊重他的權利,并在可能的范圍內促進他的權利的實現(xiàn),同時要培養(yǎng)他的責任擔當意識與能力。其次是群體與個體的關系。在成人的問題上,群體與個體的關系也是一對重要范疇,就是需要處理好成就群體、成就社會與成就個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在現(xiàn)代社會,就必然會引出公平、正義等觀念,如何理解和處理公平、正義這樣的問題,就成為關鍵性的問題。最后是滿足人的需求與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向自然的索取要有度,只有維護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的生存才是可持續(xù)的,成人才是可持續(xù)的。生生哲學在成人宗旨問題上的“成就人的美好生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描繪的人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理想道路是一致的。成就人的美好生活的終極目標,就是使人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責編:皮博、黃瑾)
山阴县| 黑龙江省| 栖霞市| 册亨县| 泉州市| 伊川县| 万源市| 墨竹工卡县| 宁城县| 利川市| 柏乡县| 广灵县| 剑河县| 宿松县| 通化县| 彰化县| 宜州市| 枣阳市| 涞源县| 嵊泗县| 阿巴嘎旗| 桃源县| 茶陵县| 仁寿县| 鹤山市| 琼结县| 冕宁县| 临泉县| 新田县| 乐亭县| 遵义县| 红桥区| 姜堰市| 凯里市| 瑞丽市| 凭祥市| 项城市| 东光县| 德清县|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