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石寶,系本報原高級編輯
半個世紀以來,學(xué)界對宋太祖趙匡胤的祖源有不同說法。大體分為兩派,姑且稱之為涿郡派和天水派。從某種意義講,兩派都對。問題在于:兩者所說祖源不同。前者認為,涿郡趙氏乃湖北房陵趙王遷之后;后者則認為,涿郡趙氏乃甘肅天水趙公輔(代王嘉之子)之后。這是兩支平行的祖源,即趙嘉與趙遷兄弟。因此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在于,祖籍為涿郡人的趙匡胤,究竟是源自代王嘉,還是源自趙王遷?筆者曾對此作了一些思考,以下略述一二。
從史籍記載來探究
戰(zhàn)國末,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勢如破竹,趙國滅亡。據(jù)《史記 趙世家》《史記 秦本紀》和《資治通鑒》卷六載:趙國末代君王趙遷,乃悼襄王趙偃之子。悼襄王廢嫡子嘉,庶子遷繼位,是為幽繆王。秦破邯鄲,虜趙王遷。公子嘉率其宗室數(shù)百人逃往代地(今河北蔚縣西南),被擁立為代王。六年后,秦并代,虜代王嘉。秦王將趙遷及宗室流放于房陵(今湖北房縣)。代王嘉被俘后,秦禮遇之,使其留于代,遣其子公輔主西戎,徙居甘肅天水。這些史料清楚地記載了趙遷和趙嘉的不同結(jié)局,以及房陵趙氏和天水趙氏的由來。
據(jù)唐代林寶《元和姓纂》(以下簡稱《姓纂》)卷七趙姓條記載:“王遷,為秦所滅。子代王嘉,嘉子公輔主西戎,居隴西郡天水西縣!绷頁(jù)“河間蠡吾縣”條載:“本名潁川,亦趙王遷后。漢京兆尹廣漢之后,徙河間。”在文中,“河間蠡吾”屬涿郡;“本名潁川”是指時任潁川太守的趙廣漢!缎兆搿愤@一記載,似乎是對涿郡趙氏源流的權(quán)威記載,應(yīng)是涿郡派觀點的主要依據(jù)。按照這一記載:趙嘉乃趙遷之子,趙嘉、公輔、廣漢,乃趙遷之后。換言之,涿郡趙氏是房陵趙遷之后。然而,此前史籍相關(guān)記載均很明確:趙嘉與趙遷乃異母兄弟,并非趙遷之子。這就意味著《姓纂》的前提有錯,因此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自然難以令人信服。遺憾的是,涿郡派卻延續(xù)了《姓纂》的觀點,只看到了結(jié)論,卻忽視了前提!缎兆搿愤@一記載,倒是反證了涿郡趙氏乃天水趙嘉之后。
據(jù)南宋鄭樵《通志 氏族略》(以下簡稱《通志》)載:“秦并代,使嘉子公輔主西戎,世居天水。其趙宗室散出者,皆以國為氏。居涿郡者后有天下!边@一記載,也成了涿郡派的重要依據(jù),對此有必要認真分析。這里的關(guān)鍵是歷史背景問題,即“秦虜遷”和“秦并代”。雖然兩者時間只隔6年,但這是兩段不同的歷史背景,也關(guān)聯(lián)到兩個不同的歷史人物,即趙遷和趙嘉。《通志》這段記載,邏輯很清楚,一開始就交代背景是“秦并代”,而不是“秦虜遷”。顯然,這里不是寫趙王遷及宗室,而是寫代王嘉及天水趙公輔。接著,敘述以人稱代詞“其”統(tǒng)領(lǐng)下文,指出他們宗室的分流狀況。文中既寫“散出者”,又寫“居涿郡者”,意在說明涿郡趙氏是從天水趙氏分流而來的。在這里,文意是連貫的,源流是明晰的。文中的“散出者”,不可能指房陵趙遷及宗室;“居涿郡者”,也不可能指趙遷的后代遷涿郡。
如果說,上述史料還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下面的史料應(yīng)當是一清二楚的。據(jù)《趙氏家世源流表》載:趙悼襄王“廢嫡子嘉;立少子遷,及被秦虜,其大夫立嘉為代王!痹搅,秦“盡并六國,子孫星分”。至西漢宣帝時,“京兆尹趙廣漢由廣平府邯鄲縣,自武(安)至此。世居邯鄲,北逐涿郡于天水始為郡”。這段記載又涉及兩段不同的歷史背景。六年前,“及被秦虜”是指秦虜遷;而六年后,“盡并六國”是指秦并代。“子孫星分”,未接在“及被秦虜”之后,而接在“盡并六國”之后,顯然是指趙嘉的子孫星分。文中接著寫趙廣漢,意在說明廣漢就是這些“星分子孫”之一。“始為郡”,不是指“涿郡”,而是指“天水”。在這里,趙廣漢的源流一目了然。僅憑這一句足以證明:涿郡趙氏與房陵趙氏沒有直接關(guān)系。
上述史籍,均記載了趙國滅亡后的史實。寫秦虜遷時,只有趙遷被流放的記載,并無后人回遷的蛛絲馬跡。所傳趙遷的“后代遷往蠡吾”一說,是將源自天水公輔的后人,換成了房陵趙遷的后人。
從“天水一朝”來分析
據(jù)《宋史》記載:“天水,國之姓望也!边@里說的天水,乃趙宋王朝的發(fā)源地。天水,古稱西戎、隴西。秦并代后,遣代王趙嘉之子趙公輔主西戎。公輔遂率族人徙居隴西天水,政績斐然,形成望族。西漢時,隴西設(shè)置為天水郡。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源自天水這一支。他們尊奉趙嘉、趙公輔為開基始祖,故天水成了趙宋的代稱。
《宋會要》等載:“本朝,廣漢之后也!焙秉S梅發(fā)現(xiàn)的《趙匡胤宗譜》,則稱涿郡廣漢為先祖。趙宋王朝既稱天水趙嘉、公輔為始祖,又稱涿郡廣漢為先祖,豈不矛盾?非也。這只能說明,廣漢源自天水,而非房陵。所以,天水是趙宋的源頭,涿郡趙氏只是天水趙氏的支脈。
從《天水堂趙氏族譜》來看,天水趙氏一脈十分興旺。酒泉趙氏、扶風(fēng)趙氏、新安趙氏、南陽趙氏、平原趙氏、潁川趙氏、涿郡趙氏等望族,都是源自天水趙氏。故《氏族典 趙姓部紀事》云:“天水,趙之望也!弊蕴焖w公輔六世孫趙廣漢北遷涿郡后,涿郡趙氏逐漸形成望族。西漢時,趙廣漢官至京兆尹,加封關(guān)內(nèi)侯。后周時,廣漢之后趙弘殷官拜檢校司徒,冊封“天水男”。公元960年,弘殷之子趙匡胤率兵出征,旋即“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遂兵不血刃,建立大宋王朝,從而開啟了趙姓家族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明代趙夢獬《(霞路趙氏)家譜纂修引言》中提到宋太祖趙匡胤最重視祖源概念。那么他們本當認祖歸宗才是?墒,為何趙宋一朝的典籍中未曾留下趙王遷的任何文字,也未見有紀念房陵趙氏的任何舉措?近代學(xué)者常常將趙宋王朝稱為“天水之世”“天水之朝”“天水一朝”。王國維在《宋代之金石學(xué)》中提到:“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标愐≡凇顿浭Y秉南序》中寫道:“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遺留之瑰寶。”這些都能帶給我們不少啟示。
從祖源世系來判斷
應(yīng)該說,上面的考證和分析已經(jīng)很明朗。為了更進一步,筆者不妨再從祖源世系來考察,以便作出正確判斷。某種意義上,矛盾的焦點是趙廣漢。因為,無論是天水派,還是涿郡派,都不否認趙廣漢是涿郡人。問題在于,趙廣漢究竟是房陵趙遷之后,還是天水趙嘉之后?
據(jù)西漢劉安《淮南子》和湖北《房縣志》記載,趙王遷被俘后,流放到房陵深山之中,居茅屋,住石室,思故鄉(xiāng),作山謳,最后病死在房陵石室中,安葬于房陵趙家灣。從這段記載來看,趙王遷結(jié)局是悲慘的。據(jù)史料記載:房陵乃“崎嶇疾瘴之地”,流放者大都受盡勞役之苦,甚至幾無生還可能。難怪許多世系資料顯示:趙王遷世系至此斷流,或說“后世子孫不詳”。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趙遷及宗室的流放,其根基轟然倒塌,后人東山再起談何容易?而趙嘉一支則不同,其根基歷代深厚,入仕者不勝枚舉。西漢時,來自天水的封侯者多達10余人。唐代時,朝中曾有4位趙姓宰相,其中3人源自天水。無怪乎,在流傳的趙氏祖源世系各種圖表中,均有趙嘉世系,卻無趙遷世系。試想:作為一位名列史冊的君王趙遷,如果子孫興旺發(fā)達,后人又顯赫榮耀,焉有無祖源世系圖解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