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媛媛,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伴隨著海洋進入人類活動范疇和文明視野,橫臥在藍水中央的海峽逐漸受到關注,成為人類歷史堅實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參與者。在不勝枚舉的海峽中,載入世界辭書的數(shù)以百計,例如有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馬六甲海峽、連接歐亞非三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毗連黑海和地中海的“紐帶”黑海海峽,還有“海上生命線”直布羅陀海峽、“銀色航道”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通向東方的大門”胡安—德富卡海峽等。彈丸之地的海峽關涉各方利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種因素在海峽關口交匯碰撞。歷史與現(xiàn)實的相互映照,使多數(shù)海峽直到今天也不甚平靜。
一
人類對海峽的發(fā)現(xiàn)和認識,歷經(jīng)漫長過程。宗教統(tǒng)治束縛下的中世紀,多數(shù)海峽不為人所知。15世紀末,熱那亞航海家哥倫布四次西航發(fā)現(xiàn)“新大陸”,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開辟從歐洲繞過好望角至印度的新航路,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從塞維利亞港出發(fā)完成人類首次全球環(huán)航。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北海峽、圣喬治海峽、丹麥諸海峽、麥哲倫海峽、莫桑比克海峽等被航船依次駛過,逐漸為人所知。
1592年,西班牙航海家胡安—德富卡首先發(fā)現(xiàn)溫哥華島與北美大陸之間的海峽,海峽隧以其名字命名。這是從西雅圖港、加拿大溫哥華港和維多利亞港至太平洋的最短航線的交通要道,素有“通向東方的大門”之稱。1728年,效力于俄國的丹麥航海家白令穿過溝通北冰洋與太平洋的唯一水道“白令海峽”。1798年,英國航海家巴斯率隊首次穿過澳大利亞大陸東南端與塔斯馬尼亞島之間的“巴斯海峽”,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帶的重要通道。
在人類發(fā)現(xiàn)海峽的過程中,資本主義文明伴隨船隊向全球擴展,所經(jīng)之處拋撒下貿易、殖民和戰(zhàn)爭的種子。被發(fā)現(xiàn)的海峽拓寬了人類活動空間,成為重要社會活動的首選之地。
二
貿易是人類社會交往的基本形態(tài)。海峽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搭建起人類活動的跨域流動空間,在貿易活動中發(fā)揮著橋梁作用。
在我國臺灣島和菲律賓呂宋島之間坐落著巴士海峽,是溝通南海與太平洋的水道。早在公元7世紀,中國和菲律賓兩國人民就通過巴士海峽進行貿易交往和文化交流。15世紀后,兩國互派使者。16—17世紀,中國每年有30~40艘船到馬尼拉灣開展貿易。中國的農具、瓷器、絲綢等輸入菲律賓群島,菲律賓的珍珠、檳榔和香料則運往中國。巴士海峽不僅溝通中菲兩國,還是多條國際航線的通道。從新加坡、雅加達、馬尼拉等東南亞港口通往東亞的船只,從中國香港到夏威夷、美洲的船只,大都經(jīng)過巴士海峽。特別是日本從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地區(qū)進口的石油和其他原料也都通過巴士海峽運回國內,日本將它與馬六甲海峽的海路視為“生命線”。
世界著名“石油寶庫”波斯灣與阿曼灣之間隔著一條“人”字形狹窄水道,便是霍爾木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在古代就是歐亞各國間從事貿易的中轉站。海峽北面的霍爾木茲古城曾是從歐洲到東方的陸路交通要站。馬可·波羅1271年從威尼斯前往中國就是先到達霍爾木茲城。
在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的曼德海峽,呈西北—東南走向,向南經(jīng)亞丁灣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往北經(jīng)紅海,出蘇伊士運河達地中海和大西洋,被稱為歐亞非三大洲的“連廊”,也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的交通要道。歷史上的東西方貿易,常經(jīng)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到亞丁灣,再經(jīng)曼德海峽、紅海然后通過埃及到達地中海沿岸。古埃及人在公元前若干世紀就以紅海、地中海為活動舞臺,不斷揚帆穿越曼德海峽進入印度洋。
溝通北海和大西洋的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位于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島之間,是一條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重要水道,從西歐、北歐到北美洲、非洲和亞洲的航線都需通過這里。這兩個海峽在歷史上對西歐、北歐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曾起過巨大作用,人們稱之為“銀色航道”。
在海峽于陸地海洋間的“穿針引線”之下,大洲、大洋間的全球貿易網(wǎng)絡逐步形成,為人類歷史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
“近海重于遠洋、島礁重于海域、海上咽喉重于島礁”,海峽的軍事價值可謂重中之重!白怨藕{多戰(zhàn)事”,海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圍繞重要海峽的沖突和博弈促使國際秩序不斷調整,催生的旋渦不時攪動人類歷史的步伐。
作為連接亞非歐澳四大洲的交通要沖,馬六甲海峽由于其戰(zhàn)略地位、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豐富資源,素來為人所垂涎,歷史上戰(zhàn)事頻仍。最早闖入東南亞、侵占馬六甲海峽的是葡萄牙殖民者。1509年到1511年,葡萄牙曾兩次侵占馬六甲,然后以此為據(jù)點不斷擴大侵略地盤。1641年,荷蘭相繼控制“香料群島”、馬六甲海峽、好望角航路。英國于1786年占據(jù)馬六甲海峽西北端、1819年霸占新加坡控制海峽的東西進出口。英國從中國、印度和東南亞掠走難以計數(shù)的財富,通過這條狹窄水道源源不斷運往國內,刺激了英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二戰(zhàn)期間,馬六甲海峽被日本占領。歷經(jīng)滄桑的馬六甲海峽,在沿岸國家獲得獨立后仍不太平。1971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宣布“共管海峽”,聯(lián)合聲明堅決反對海峽的“國際化”。
黑海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貫穿于土耳其領土的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之間,是連接歐亞兩大陸和黑海與地中海的海陸交通要沖。全長375公里的海峽由三部分構成: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恩格斯指出:“誰掌握這兩條海峽,誰就可以隨意開放和封鎖通往地中海這個遙遠角落的道路!焙诤:{不僅是黑海沿岸國家經(jīng)由地中海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唯一水道,而且具有狹長、易于控制和防守、水道深的特點。俄國把黑海海峽當作“俄國房子上的鑰匙”。為奪取黑海海峽,三百年間俄土戰(zhàn)爭高達十多次。地中海曾是英國的海上生命線,俄國控制黑海海峽并把黑海變成它的內湖,無論在貿易或政治上對英國都是一個沉重甚至是致命打擊。英國便聯(lián)合法奧等國強烈反對俄國獨霸海峽。1841年,俄國被迫簽訂海峽公約。一戰(zhàn)時,俄英法等國簽訂關于瓜分土耳其領土的秘密協(xié)定,十月革命勝利之后該協(xié)定隨之廢除。
直布羅陀海峽見證了阿拉伯軍隊的英勇。公元711年,埃及總督穆薩·伊本·努塞爾的部將塔里克率軍通過直布羅陀海峽打到安達盧西亞,在海峽上建立軍事要塞,阿拉伯人稱之為“直布爾·塔里克”,歐洲人則音譯為“直布羅陀”。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見證過西班牙霸權的衰落。公元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沿英吉利海峽航行到達敦刻爾克,計劃在泰晤士河口登陸后進攻英國,但在渡過海峽時被英國擊潰,結束西班牙的海上稱霸時代。著名的海峽之戰(zhàn)還有:1658年的厄勒海峽之戰(zhàn)、1861年的對馬海峽之戰(zhàn)、1915年的伊爾貝海峽之戰(zhàn)等。
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海洋史研究存在大量亟待開墾的學術荒地,我們可以“在海洋中發(fā)現(xiàn)海峽”,穿過海峽看歷史,挖掘海峽在世界秩序和文明進程中的留痕,不失為歷史研究的獨特地理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