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第三屆“中國德國史研究青年論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順利舉行。
本次論壇由中國德國史研究會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承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9名專家學者作為點評專家出席了本次活動。共有32位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等25所國內(nèi)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在會上發(fā)言,并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學術探討。
論壇開幕式于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西校區(qū)國際大廈多功能報告廳舉行。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法人、秘書長王宏波研究員主持了開幕式,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李雪濤教授、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景德祥研究員分別致辭,青年論壇的全體與會人員出席了開幕式。李雪濤教授首先就青年學者的意義進行了深入闡釋,隨后強調(diào)學者對詞匯和概念的精確使用,是一切學術工作的基礎;對概念深入到語言本身的剖析,使我們對于問題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別人翻譯上。再者,他強調(diào)要跨文化地理解中德歷史,回到對方語境來理解。最后,李雪濤教授希望各位青年學者的研究,不僅對歷史學做出貢獻,也會在未來對中德關系發(fā)揮巨大作用。景德祥研究員首先感謝了本次中國德國史青年論壇的承辦方——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然后回顧了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的歷史,同時表達了對參與本次論壇中青年學者們的期待,并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
在隨后的主題講座環(huán)節(jié),北京外國語大學李雪濤教授,北京大學李維教授和南京大學王濤教授分別作了題為《戰(zhàn)后日本與德國對戰(zhàn)爭反思之比較——對仲正昌樹<日本與德國:兩種戰(zhàn)后思想>的解讀》、《納粹史研究中的理論問題》、《大語言模型對德國史研究的挑戰(zhàn)與機遇》的講座。從李雪濤教授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仲正昌樹從哲學、政治和公眾層面入手,分析了戰(zhàn)爭罪責反思的方法,認為德國比日本較為完整地完成了對二戰(zhàn)的反思。李維教授回顧了“法西斯主義”的概念史,對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進行了區(qū)分,強調(diào)了歷史研究中的實證層面,鼓勵青年學者們以扎實的證據(jù)為基礎,敢于做具體的研究。王濤老師強調(diào)大語言模型對史料搜集工作的有效性,他認為大模型工具出現(xiàn)以前,歷史學者關注數(shù)字人文、數(shù)字史學需要一定的門檻,有了大模型以后,跨學科研究會更加容易。
另外,本次論壇還設了六個分論壇。分論壇采取“發(fā)言報告-總結(jié)評議”的形式,各位專家學者對青年學者們的報告進行講評與研討。為彰顯學術開放精神,本次論壇全程保持公開狀態(tài),吸引諸多同學旁聽學習,會議現(xiàn)場眾人交流活躍、氣氛高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景德祥研究員、王宏波研究員、王超副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李雪濤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李維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王濤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范丁梁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孟虹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周施廷副教授分別主持了六個小組的討論,并做了點評。參會同學準備充分、匯報精彩、討論熱烈,點評專家總結(jié)了每篇論文的優(yōu)點和不足,提出了專業(yè)的修改意見。不少同學表示,這種寶貴的經(jīng)歷將對自己未來的學術發(fā)展產(chǎn)生長久的影響和重要的推動。
19日的閉幕式,由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副秘書長王超副研究員主持。各組匯報人分別就本組發(fā)言與研討情況做了總結(jié)匯報。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景德祥研究員在閉幕式致謝,就中國德國史研究的美好前景進行了展望。我們相信,在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的號召和帶領下,未來中國的德國史研究將會變得更加欣欣向榮!
(供稿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胡琨、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