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聞學壇新論工作動態(tài)通知公告最新成果集萃資助學術期刊學者傳真學者專欄機構設置聯(lián)系我們
項目申報與管理項目動態(tài)成果管理成果發(fā)布經費管理各地社科規(guī)劃管理項目數據庫專家數據庫歷史資料
唯物史觀的中國經驗
與會學者大都認為,唯物史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也亟待唯物史觀在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景源研究員將唯物史觀視作社會科學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唯物史觀的研究在當前中國具有極大的價值,但也存在著很多誤區(qū)。有些人聲稱信仰唯物主義但并不一定真正掌握了唯物史觀。在當前,尤應認真對待馬克思唯物史觀中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態(tài)度。孫偉平研究員立足于信息時代的特殊性,反思了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方法與前提,認為信息作為特殊的資本形式,對傳統(tǒng)以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與生產關系為標準的社會形態(tài)劃分提出了挑戰(zhàn)。中山大學劉森林教授剖析了施蒂納、尼采以來的虛無主義思潮在當今文化生態(tài)中的影響,這種思潮值得馬克思主義認真對待。《求是》雜志社李文閣副編審綜述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四次爭論,對國內學界關于唯物史觀的研究現(xiàn)狀與關注焦點作了簡要點評,認為從“實踐唯物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重心的轉變,突破了前者以“實踐”作為理論對象所導致的理論錯位與內在困境,但如何處理唯物史觀研究中的科學性、階級性與超越性關系,則是應該進一步關注的問題。復旦大學王金林副教授認為,馬克思唯物史觀中蘊含著“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雙重的邏輯,但具體到當今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中,由于文明形態(tài)迥異,對于馬克思所揭示與批判的“資本邏輯”,應持審慎的態(tài)度。中國人民大學羅騫副教授認為應從當代中國的歷史經驗出發(fā),將救亡納入唯物史觀并與啟蒙一道作為唯物史觀在當代的雙重主題,因為這從根本上關系到唯物史觀的內在本質及其當代鞏固。
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內涵
與會學者或從哲學史的角度,或者以經典作家的文本為依據,或者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為參照,集中探討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內涵。
北京大學仰海峰副教授認為,由于唯物史觀是剖析傳統(tǒng)哲學所不關心的社會歷史生活,因此,在傳統(tǒng)哲
學看來,它是“非哲學”的;由于它是關注“資本邏輯”而不是論證資本主義社會永恒性的,因此,唯物史觀又不同于古典政治經濟學。重新闡釋歷史唯物主義,應該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變化,并分別考察不同階段文化理念的變化情況。北京師范大學沈湘平教授認為馬克思歷史科學是既不同于德國歷史主義傳統(tǒng),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特別是波普爾意義上的歷史主義,而是超越了普遍主義、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的歷史主義。黑龍江大學雋鴻飛教授從生成論的視角探討了意識與實踐活動的內在關聯(lián),認為歷史的生成過程也就是人的自我認識、自我理解的過程。南京大學高云涌博士后則認為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把握,不是重現(xiàn)諸種社會表象,而是表征了“資本關系統(tǒng)治的全部社會現(xiàn)實”,從而塑造和引導了無產階級解放的可能性。
此外,與會學者還就馬克思文獻的版本考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北京大學聶錦芳教授根據《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段落,重新探索了“現(xiàn)實的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系。黑龍江大學姜海波副教授則以生產力概念為線索,梳理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之前的著作、手稿和筆記本,并論證了生產力概念對唯物史觀建構的意義。(王時中)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