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通訊初評中,一些985和211高校的申請沒能通過,而部分知名度不高的學術單位的申請反而入圍了,有人因此對評審質量產生疑問,您怎么看?
負責人: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但并非普遍現(xiàn)象。從全國情況看,今年985高校共申報3951項,立項778項,占總立項數(shù)的20.37%,立項率為19.69%,是平均立項率的1.45倍;211高校申報8372項,立項1494項,占今年立項總數(shù)的39%,立項率為17.85%,是平均立項率的1.32倍。最近我們還專門統(tǒng)計了綜合研究實力很強的15所985高校情況(包括人大、北大、北師大、清華、復旦、浙大、南大、中山、武大、廈大、南開、吉大、山大、川大、蘭大),今年這些高校共申報2317項,入圍623項,立項499項,平均入圍率和立項率分別達到26.9%和21.5%,明顯高于20.88%和13.6%的全國平均值;中國社科院入圍率和立項率分別達到28.2%和32.8%。綜合多年情況看,985和211高校以及重點科研單位一直占據立項主體地位,說明這些單位的申報質量總體較高且相對穩(wěn)定。
至于一些重點高校包括個別知名學者申報課題沒有入圍的現(xiàn)象,我認為應當客觀地進行具體分析。事實上,科研單位的學術影響力不能完全代表學者個人的學術水平。如果選題價值不大、論證簡單草率,即使再知名的學者,也很難通過匿名通訊評審這一關。我們曾專門調出某著名985高校兩份未入圍的申請材料(申請人均為博導),發(fā)現(xiàn)兩份論證都比較簡單(加上前期成果和參考文獻也就2800字),引用資料比較陳舊,研究主題、基本觀點、論證邏輯也不夠明確,部分引證不符合學術規(guī)范,結果5名專家都打了較低的分數(shù)。相反,如果選題比較新穎,論證充分,邏輯嚴密,即使學者及其單位的知名度不高,也可能在通訊評審中獲得青睞。近年來,許多地方院校一方面鼓勵本土人才到知名高校攻讀博士、博士后或做訪問學者,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了很多學術能力較強的科研骨干和受過良好學術訓練的博士,他們在申報中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學術競爭力。比如我們隨機抽取了東中西部5所地方高校(包括百色學院、寶山學院、淮陰師范學院、聊城大學、商丘師范學院)的相關數(shù)據,上述高校共申報148項,入圍的29人中有25人是博士,立項的20人中有17人是博士,其中12人為985高校博士。再比如麗水學院今年申報9項,其中8人有博士學位,入圍4項,立3項,均具有博士學位,其中2人為教授、1人為副教授。數(shù)據統(tǒng)計表明,上述現(xiàn)象在全國地方高校中帶有普遍性,今年985和211高校以外的地方普通高校共申報13860項,其中9302人為博士,占67%;入圍2885項,其中博士2216項,占76.8%;立項1839項,其中博士1422項,占77.3%。另外還有417項負責人雖然沒有博士學位,但是幾乎都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其中教授298人,副教授116人,中級職稱僅3人。
記者:我聽說有的人連續(xù)申報了好幾年都沒有入圍,而有的人申報一次就入圍了,對這種現(xiàn)象您怎么看?
負責人:我們也接到這方面的咨詢電話,這種情況確實存在,為此我們專門對近5年的有關數(shù)據做過抽樣調查和案例分析。多次申報沒有入圍的原因,大體上可分為三類情況。第一類是拿選題和論證基本相同的材料連續(xù)申報,這種情況比較多見,大約每年有60%左右未立項課題申請人下年度繼續(xù)申報,其中有40%以上選題與上一年基本相同,論證大同小異、換湯不換藥,這類選題和論證總體上質量不太高。今后我們考慮借鑒其他基金的一些做法,對連續(xù)2年沒有入圍的暫停一年申報資格,以控制無效申報規(guī)模,降低評審成本。第二類是申請人每年換一個題目連續(xù)申報。我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有一個申請人連續(xù)申報了5年,每年題目都不同且跨度較大,分別涉及三江源保護、農村扶貧開發(fā)、城鄉(xiāng)人力資源、基層社會管理、農業(yè)生態(tài)與退耕還林等方面,這位申請人前期成果并不少,主要是研究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第一年和第五年的申報題目與其研究方向比較吻合,第五年終于評上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第二年把第一年的選題好好深化完善一下,可能就不會走這么多彎路了,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能偏離自己的學術方向和研究專長,不能為申報而申報。我想這應該是他比較切身的體會,值得大家借鑒。第三類是與分組有關,類似的課題分在不同的組里,因為競爭對手不同,結果往往就不一樣。比如前年有個單位申報了兩份比較接近的中國古代文學方面的選題,一份主要涉及傳統(tǒng)美學思想被分在文藝美學組,另一份主要是作家作品評析被分在古代文論組。結果那一年全國申報古代文論的很集中、有不少名家申報,而申報文藝美學的相對要弱一些,最后申報美學的評上了,而申報文論的沒有入圍。這兩位申請人的年齡、職稱、學術資歷都差不多,甚至申報文論的那位老師前期成果還略多一些,但初評就淘汰了,這里面確實有偶然甚至是運氣的因素。重大項目評審也出現(xiàn)過類似情況,有的人申報了幾年都沒立項,有的申報1次就成功了,這和每年的競爭對手不一樣、同類課題競標數(shù)量不一樣等因素有較大關系。